
《湖山依舊:陳潔行紀念文集》出版發行
中城網2022-01-19 19:52:17
潘云鶴題名,仇保興作序
陳為邦、羅亞蒙等撰稿
《湖山依舊》出版!跟著這位一生守護人間天堂的老人,認識杭州的歷史文化。
近日,杭州出版社出版了《湖山依舊》一書,副名《陳潔行紀念文集》。
《湖山依舊》分“舊作序言、湖山依舊、古韻綿長、鑿巖留痕、念君情深”5個篇章,共423000字,訴盡陳潔行對杭州的深情厚誼。
1934年9月,陳潔行出生于東河萬安橋畔,1949年,他開始參與杭州的規劃設計。
1952年,他加入杭州城市建設的隊伍,此后,即便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他依然和許多專家、學者一起,為守護杭州不斷建言獻策。
2008年3月,都市快報發起“墻門大宅尋訪活動”,陳潔行便是這個活動的發起人之一。
2019年1月17日,著名城建專家、文史專家陳潔行逝世,享年85歲。
《湖山依舊》的序言里,記錄了一段陳潔行的獨白:
自從1934年9月出生在杭州東河萬安橋畔,這座生我、養我、給我幸福,讓我為之終生盡力的美麗城市,給了我一種與生俱來的自豪感,一種刻骨銘心的愛。
自幼在西溪湖畔上學,西湖山水及蘊含其中的歷史文化,滋潤了我的整個身心;及至成長,感到為她盡力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因為他的努力,杭州更有古都氣質
《湖山依舊》的書名,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所題,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作序。
仇保興在序中提到:
潔行同志積極參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搶救和修建萬松書院、河坊街、凈慈寺運木古井、西泠印社、秋瑾墓,呼吁重修雷峰塔,為立御碑、修求是書院、復勾山樵舍等建言獻策,為背街小巷重拾“歷史碎片”進言……讓更多的人懂得和理解傳承歷史文化、彰顯杭州古都璀璨文明的必要性。
他淡泊名利,在意的是家鄉人民和西湖山水,衷心的是杭州古都的發展和未來。
杭州現在有這樣的古都氣質,在一定程度上得感謝陳潔行做出的努力。
上世紀末,杭州的河坊街被列入了“舊城改造”的范圍,10米寬的街面,要被拓寬為30米。
當時,整條街上都寫滿了“拆”字,推土機都已經進場了。
陳潔行當即向有關部門反映,這是歷史街區,如果拓寬成30米,原有格局的“黃金比例”就會打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胡慶余堂的高墻,也就成了“矮墻”。
為了把這條街保留下來,陳潔行陪著調查人員,調查了整個河坊街歷史街區(含大井巷、吳山、清河坊)的歷史遺存,并向調查人員們講述了每個點的歷史故事和傳說。
后來,杭州決定河坊街原樣保護。
現在,這條街已經成為聞名全國的歷史文化街區,也是外地游客來杭州必逛的一個景點。
翻開《湖山依舊》,認識杭州的歷史文化
《湖山依舊》是陳潔行筆下的一幅“杭州秀美山川圖”,在書中,你可以跟著文字翻閱天龍山、烏龜山、玉皇山,跨過六部橋、臥龍橋、西泠橋,走過竹素園、元寶街、涌金路,更深地認識杭州的“歷史文化名城”氣質。
白塔,建于五代吳越國時,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仿木結構,用白石雕砌而成,八面九層,每層有腰檐和平座(回廊),頂置鐵塔剎,輪廓挺秀。
塔身高約15米,四周遍刻經文,壺門兩側浮雕佛像、菩薩像,線條纖柔,形態逼真。
塔基占地約400平方米,下為磐石,上有須彌座。磐石八邊形,每邊側面都雕刻山峰,平面雕刻海浪,象征“九山八?!?。
座身各面也都刻滿經文,座上置塔身,每層塔身轉角都有圓形倚柱。塔身實心,每段由兩塊白色巨石分段雕琢砌合成整體,為正八角形。
白塔外形酷似木樓閣塔,而且明顯體現出南方做法:
每面隱出欄頭,額面上刻“七朱八白”圖案,額上置五鋪作單翹昂斗拱,轉角鋪作圓櫨斗等。
鳳凰山北望西湖,南瞰錢塘江。
主峰海拔174米,由泥盆紀石英砂巖構成?!段骱斡[志》卷七載:“鳳凰山,兩翅軒翥,左薄湖滸,右掠江濱,形若飛鳳”,故以山形得名。
隋、唐、北宋之州治與五代吳越之國治、南宋宮城均設在山之南麓。鳳凰山舊在城內,元張士誠筑城墻,截山于城外。
鳳凰山古稱鳳山,在萬松嶺和慈云山之間,山勢若展翅的鳳凰。它左挹西湖,右掠錢江,映帶秀美的湖光山色和雄偉的錢江風光,又是燦爛的宋代文化薈萃之地。
中國七大古都之一的杭州,秦時稱錢唐,隋改杭州,州治即遷鳳凰山一帶。
凈慈寺內鐘樓舊有萬余斤重的巨鐘一口,每到傍晚,鐘聲在蒼煙暮靄中回蕩,便將人帶入“玉屏青嶂暮煙飛,紺殿鐘聲落翠微”的意境之中。
“南屏晚鐘”與“雷峰夕照”隔路相對,塔影鐘聲組成了“西湖十景”中兩處最迷人的晚景。清末民初,鐘廢,鐘聲不聞。1984年重建鐘樓,并重鑄萬余斤重的大鐘,于1986年11月啟鳴。
但山門前碑亭中,“南屏晚鐘”石碑尚未恢復(2000年已恢復)。
鐘樓西邊,有運木古井亭,傳說濟公為修被燒毀的大殿,從井中運來木料,至今尚留一根在井中。
1995年修繕井亭時,筆者為之撰楹聯:“古井通海,大木東來,起紺殿姿雄南屏;梵鐘連天,宏音西回,繞靈塔影映北山”,呼應故事及風景。
有趣的杭州人
國家建設部原總規劃師陳為邦在《湖山依舊》一書中這樣悼念陳潔行——“杭州失去了一位難得的城市文化人,中國失去了一位優秀的城市科學工作者”。
在杭州市園文局原局長施奠東眼里,陳潔行待人很熱情,是一個非常敬業的學者,為杭州的園林建設,做出過很大的貢獻?!八粝碌奈恼潞徒ㄗh,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依然還會起到積極的作用?!?/p>
《錢塘江雜志》主編張翼飛說,“陳潔行先生是位滿肚子杭州文史,非常熱愛杭州,有趣的杭州人?!?/p>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陳潔行在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會和報刊上發表的文章(作品)200多篇。擔任《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辭典》(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執行編委兼撰稿人(杭州篇)。
他很風趣地把老杭州城形容為一碗“木耳燉豆腐”的杭幫菜,在他眼中,自古以來,杭州城就像一幅江南的水墨山水畫,粉墻黛瓦,鱗次櫛比,而“杭州老墻門”,就是這幅畫的主體,在這些“杭州老墻門”的背后,蘊涵著集體的城市記憶和難以割舍的生活情懷。
橙柿互動記者 林建安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