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氏人物 | 羅雨蒼:保護三星堆的第一大功臣
中城網2021-03-23 11:05:16
1929年春大旱缺水,四川省廣漢縣月亮灣附近的農民燕道誠便帶著兒子去疏通自家田地附近的一條淤塞的小溪,希望能夠挖出水源,灌溉田地。父子兩個人在清理小溪淤泥的過程中,偶然挖出了一個很大的石環。
父子看了石環的樣子,非常的吃驚,他們費力的將石環挪開,發現了一個裝滿玉器的土坑。兩個非常的驚喜,他們悄悄的回家,告訴家里人,然后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再自行挖掘,將玉石全部帶回家。
發財的燕道誠,非常興奮,認為這四周肯定還有其他的寶藏,之后的一兩年間,帶著自己的家人四處挖掘。奇怪的是他們不但沒有再挖到其他的玉石,父子兩人還因此大病一場。
以后他們對這些玉石心懷敬畏,認為觸怒了神靈,破了風水。自此再也沒有去打擾地下的寶藏,還將自己挖到的玉石送人的送人,賣掉的賣掉以免災禍。
而在古玩市場上,因為這批與眾不同的玉器的流入,引發了一場收玩家的收藏熱。人們將這些玉器稱之為‘’廣漢玉器”,炒出了價格的新高。
1931年春,在廣漢縣傳教的英國傳教士董篤宜聽到這個消息后,找到當地駐軍幫忙宣傳保護和調查,還將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國人開辦的華西協合大學古物博物館保管。經過時任華西協合大學古物博物館館長戴謙和鑒定,戴謙和認定其為至少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遺物。
三星村所在的廣漢縣的縣長名為羅雨蒼,羅雨蒼對保護文物極為重視。成都著名金石學家龔熙臺從燕家購買了4塊玉器并發表了研究文章,這引起羅雨蒼的注意,羅雨蒼認為古物出土應歸國家所有,隨即下令禁止私人亂挖亂掘。
羅雨蒼邀請以葛維漢為首的專家人員前來三星堆考古。葛維漢外國人的身份太敏感,羅雨蒼為他申請到了挖掘許可,并派了80名士兵保護他們。
1934年,應羅雨蒼邀請,時任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組織了一支考古隊,來到廣漢,開始了在三星堆的首次考古發掘。
他們在燕家院子考古期間,附近村莊發生過好幾次綁架富人索要贖金的事件,于是他們白天發掘,晚上更換不同的留宿地點躲避土匪。
三星堆首次考古發掘,持續了10天,共出土文物600多件,包括石璧、石環、石斧、綠松石、料珠和陶器等,葛維漢大膽推測,器物的年代上限為銅石并用時代(新石器晚期向青銅時代過渡的時段),下限大約為公元前1100年(距今約3100年),引起轟動。
從此,三星堆走向世界!
羅雨蒼簡介
羅雨蒼(1889~1997),字大漢,別名乃藩,清光緒十六年生,彭縣(今彭州市)濛陽鎮人,中學為彭中舊制甲班(1911年)學生,后畢業于四川省陸軍軍官學校(武備學堂)。歷任靖國川軍獨立第一旅第二團第二營營長,國民革命第二十八軍第五師五旅副旅長兼十四團團長,旅長,川軍第三師司令部軍械處處長,川黔鄂陜聯軍前敵副司令部軍械處處長,1924年任全川江防軍總司令部參謀長,1926年兼任該軍第三區司令,未幾,任川甘邊防軍第四路司令。后任合川、廣漢縣長、彭縣銀行董事長、縣參議長等職。1949年12月9日響應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三將軍的起義,于12日和國民黨彭縣縣長劉度一起領銜起義(在彭縣地方擁護起義快郵快電上簽名)。解放后,任彭縣各界人民會議代表和彭縣政協一至五屆政協副主席。
羅雨蒼雖為習武出生,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20年代末30年代初“三星堆”被發現后,引起了中外考古學界的極大興趣,大批古董商云集廣漢,使得當地百姓群起發掘玉石器。時任廣漢縣長的羅雨蒼得報后,引起了高度重視,認為古物出土應規國家所有,當即下令把遺址保護起來,不得私自胡亂挖掘。1934年3月初,以縣政府的名義邀請成都華西大學博物館長葛維漢(美國人,本名大衛·拉漢姆)前來發掘。其全部組織工作,則由羅本人出面主持。派出80名士兵,日夜在現場站崗放哨,保護發掘現場和考古專家們。為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的發掘和保護起了積極作用。
回鄉任職,他更關心桑梓教育事業,多次與縣上的一些政界人物和社會名流商討在濛陽鎮創辦一所中學的問題。1943年初,見到以省參議員李季偉先生為首倡辦濛陽中學的提案后,利用自己有利的政治地位,交付縣參議會通過。為濛陽中學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礎。并數次陪同縣長馮均逸蒞臨濛陽鎮為濛陽中學選定校址,并廣泛聽取當地社會名流對辦學的意見。濛陽中學成立后,他還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幫助學校解決了諸如在財政等方面的一些問題,為彭州市的教育事業做出了一定貢獻。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